2025年9月

內容:Raymond Yap

長久以來,基督教群體一直在一個錯誤的二分法下運作,將「神聖」的事工與「世俗」的商業分離開來。這種人為的分割不僅限制了我們對神呼召的理解,也阻止我們認識到就在我們身邊最強大的全球轉化工具之一:商業企業。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提醒我們:「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這個根本真理粉碎了只有教會活動才構成神聖工作的迷思。每一筆商業交易、每一個創造的就業機會、每一個透過商業服務的社區,當與神的旨意對齊時,都能成為敬拜的行為。

打破聖俗分離的藩籬

我們必須首先解決的第一個誤解是,商業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資助宣教。雖然財務支持很有價值,但這種觀點將商業人士降格為行走的提款機,而不是承認他們是神宣教事工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彼得前書2章9節中「衆人皆祭司」的概念遠遠超越了教會的牆壁,延伸到董事會議室、工廠和市場。

請思考這一點:商業人士擁有進入限制國家的獨特管道、可持續的資金模式,以及傳統宣教往往缺乏的社區發展能力。當我們將他們的貢獻限制在財務捐贈上時,我們浪費了他們最大的資產——他們的技能、人脈和戰略思維。

中小企業的戰略力量

這裡有一個應該引起每位基督教領袖注意的統計數據:中小企業(僱用5-500人的公司)構成了繁榮國家95%的公司,僱用了大約65%的勞動力。更令人矚目的是,投資在中小企業的每一美元可以在當地經濟中產生高達十二美元的乘數效應。

這不僅僅是經濟理論;這是天國的數學。雖然已得福音的族群(佔全球人口60%)獲得了97%的宣教資金,但未得福音的族群(佔人口42%,其中84%位於10/40之窗)只獲得3%的資金。中小企業透過創造可持續的、本地驅動的轉化,為這種資源不平衡提供了解決方案。

三種發展模式:為什麼商業企業模式勝出

傳統的救濟模式雖然在災難時期是必要的,但長期使用往往會造成依賴性。社區發展方法透過教育和技能培訓幫助人們自助,但經常產生比可用職位更多的求職者。

(圖片來源:B4T官方網站)

商業企業模式提供了一個優越的替代方案。它是投資驅動的而非捐贈依賴的,在創造可持續就業的同時保護和增加資本。最重要的是,它賦予個人創造當地繁榮的能力,而不是等待外部援助。

這種模式不僅提供工作;它創造尊嚴、目標和經濟穩定,並在整個社區中產生漣漪效應。

活生生的例子:萬隆安妮女士的生命轉化

認識來自印尼萬隆的安妮女士——一位前激進組織成員,她的生命透過夢境和閱讀新約聖經而得到轉化。今天,她領導著13個「Oikos」小組,專注於醫治和本地培訓,同時提供定期的禱告和見證機會。

僅憑3,000美元的初始資金,安妮的社區企業從本地生產擴展到網上商店和零售店。這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這是透過商業進行的天國擴展。她的企業提供就業、生計,以及——至關重要的——在限制性環境中進行敏感事工的安全空間。

安妮的故事說明了商業如何既能作為跨文化宣教的接觸點,又能作為可持續社區轉化的平台。她的成功證明了商業人士不僅僅是宣教的支持者——他們本身就是宣教士。

擁抱大使命的營商宣教

儘管在傳統宣教上投入了大量資金,教會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在150年來一直停滯在32%。與此同時,基督教的中心已經從全球北方戲劇性地轉移到全球南方,在那裡經濟發展和屬靈成長必須攜手並進。

(圖片來源:B4T官方網站)

商業為進入限制性國家提供了合法平台,在新興市場創造可持續就業,並在敏感社區為事工提供安全空間。最重要的是,它幫助商業人士發現他們的事工目標,將他們從邊緣帶到宣教工作的核心。

以營商行動回應呼召

商業人士代表著推進神國度最未被利用但最關鍵的資源。無論你是執行長還是小企業主,是經理還是企業家,你都擁有傳統宣教無法複製的獨特能力。

問題不在於你是否被呼召進入事工——你已經被呼召了。問題在於你是否會認識到你的商業是一個重要的事工工具,並將其與神的轉化目標對齊。

從透過天國的視角檢視你目前的商業實踐開始。你的公司如何能在服務不足的社區創造就業?透過你的行業專業知識服務福音未得群體存在什麼機會?你的商業模式如何能被調整以提供經濟可持續性和屬靈影響?

市場不是與神的宣教工場分離的——它就是宣教工場。當我們釋放商業轉化的更大力量時,我們不僅改變經濟;經濟也被賦予永恆的價值。

是時候停止將營商視為與事工分離,開始將其視為事工最強大的表達之一的時候已經到了。營商不僅僅是你的生計——它更是你的呼召。

(Raymond Yap擁有30年的國際商業經驗,在提早退休之前曾擔任一家市值數十億美元的跨國公司的全球首席執行官。他現居馬來西亞吉隆坡。)

加入書簽